《语文课标》规定:九年时间400本书,400万字!达标真能塑造爱阅读大脑吗?496
发表时间:2019-12-12 10:53 《语文课程标准》规定,中小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,其中小学应不少于145万字,初中不少于300万字,能背诵优秀诗文240篇。高中生课外需阅读五部以上的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,阅读总量不少于600万字。 达到这个阅读量的小学生,准能出口成章!而这才是国家义务教育规定的平均阅读量!
今天,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真正的阅读必须遵循哪些科学规律,帮助孩子跳跃“最近发展区”,塑造阅读大脑的能力。 01 阅读大脑的塑造,是漫长的过程 相当多的实验证明,有经验的阅读者的大脑都会在左侧枕=颞区打造出一小块处理文字信息的脑区,脑神经家称之为“文字盒子区”。这个文字盒子区打造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。 人类的大脑里具有数百万的神经元回路,持久的阅读和学习才能使阅读回路真正建立。而这个“文字盒子区”只有在青春期才达到完全的成熟,另一个条件就是儿童要经常阅读,建构数量庞大的神经元回路,才能培养阅读能力,使得学生成为有经验的阅读者。 所以,阅读本质上是对大脑的塑造和改造,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。 正因为阅读大脑的塑造是漫长的,阅读研究者认为,阅读量是培养孩子阅读能力很重要的一个维度。 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刺激大脑建立神经回路,掌握阅读技能,如同健身一般,必须通过反复提举重物才能促进肌肉生长。 上海市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400万字,九年时间读400本书,是有科学依据和道理的。 许多阅读大国对于孩子的阅读量要求相当高,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,叫做“量变引起质变。” 02 阅读障碍存在,但并不可怕 在世界各种语言系统下都会有一定比例的阅读障碍者,这个比例常常是5%-10%左右。 他们的智力很正常,与其他人一样正常上学和阅读,但是其阅读能力仍远远落后于同龄人的水平,无论家长和学生都很焦虑和痛苦。 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著名的“多元智能理论”。这个理论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:语言智能、逻辑数理智能、空间智能、运动智能、音乐智能、人际交往智能、内省智能、自然观察智能。 阅读,是语言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,所以在人群中总会存在阅读能力相对比较薄弱的人。 北京师范大学有位教授长期从事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,他建议在儿童学习阅读初期,训练儿童对语音信息的敏感性,如:将识字教学与儿童已有的口语经验相结合,在互动中锻炼儿童的口语能力,帮助儿童增加口语词汇量等。 在学习阅读后期,家长和老师要通过默读、常见高频字词的阅读、简单短小篇章的快速阅读等,训练儿童的阅读流畅性,促使他们成为熟练的阅读者。 03 阅读是有科学规律的 中国有一句老话说:“三岁看八岁,八岁看到老”。这句话在阅读上同样如此。国外阅读界有个共识,那就是说8岁是儿童阅读的关键期。 八九岁之前,是儿童阅读发展的第一个阶段,叫学会如何阅读,这个时候的儿童阅读能力,表现在掌握和应用阅读的技术、方法和策略,知道如何阅读。 到了八九岁之后,儿童的阅读阶段要开始通过阅读来学习,重要的标志是开始流畅地阅读,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,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,开始朝着终身阅读者慢慢发展。 所以,世界上很多阅读素养评估项目,会将8-9岁作为重要的评估节点。 1983年,多伦多大学教授斯坦诺维奇,借用莫顿的「马太效应」,解释「早期英文阅读能力的差距,导致孩子间学术成绩进一步拉大」的现象: 启蒙阶段阅读能力越强,孩子随后的学习能力越强;小学三年级或四年级之前还没有打下良好阅读基础的孩子,在学习其他技能方面终身会面临挑战和困扰。 阅读上有个“粘漆”现象,如果在童年养成阅读习惯和思维,一般来说就会一辈子阅读,想甩也甩不掉,自然而然地将阅读当成生活的一部分,而且对于他们今后的人生来说,受益匪浅。 还有,阅读的科学规律与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常常是平行的规律,缺一不可,也就是阅读指导要符合学生的身体和心理成长规律。 一个5、6岁的孩子,幼儿园的孩子与9、10岁的孩子认知特点不同,阅读状态也不同,所以家长在指导孩子选择书籍也要有所不同,指导方法自然也不同。 也正因为双规律的并行存在,分级阅读应时而生,按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认知,思维水平,并根据语言学习规律,为孩子选择阶梯式的读物。 04 帮助孩子跳跃“最近发展区”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有个“最近发展区理论”,认为孩子的发展有两种水平:一种是现有水平,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;另一种是可能的发展水平,也就是通过外在辅助获得的潜力,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。 阅读上同样存在着最近发展区,这个区域有多大,关键在于他身边大人的协助能力有多强。有协助能力越强的大人在旁边,也许孩子可以完成的东西就越多,也就越高级,在阅读能力上进步越大。 其实,对于家长来说,协助就是亲子共读、交流和鼓励。 从共读的角度,孩子始终会感到他在阅读的道路上并不孤单,还在共读中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。 交流是为了增加孩子的词汇量、检验对于文本的理解,促进孩子的语言输出,还能促进家长、孩子和书籍间的“共情”,建立三者间的共同纽带。 鼓励会给大脑带来某种化学物质,激活孩子的动机以及愉快体验,这个观点也是法国认知神经学家迪昂提出的。 鼓励机制对学习和阅读有巨大的影响,这不仅体现在表扬和肯定的作业,还体现在引导孩子脱离阅读舒适区,不断都迎接挑战,去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,以及那些有难度的文本。 重视阅读,遵循阅读的规律,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,养成良好阅读习惯,久而久之,孩子的阅读能力也会不断提高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