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字拆开读不得了,竟道破人生真谛(上)

157
发表时间:2019-12-30 09:42

1.jpg

语言大师林语堂,曾对“孤”“独”二字做过有趣的“拆字新解”。他写下这么一首打油诗:


稚儿擎瓜柳棚下,细犬逐蝶窄巷中。

人间繁华多笑语,唯我空余两鬓风。


“孤”与“独”分别拆开,是子与瓜、犬与虫。在林语堂眼中,寥寥二字四旁,却像一幅栩栩如生的画:小孩儿在棚下捧瓜嬉笑,小狗欢叫着在青石老巷中逐蝶,垂垂老矣的他独倚桥边,目睹人间笑语,却不禁反衬出些许晚年的孤独心境来。

2.jpg

汉字是艺术的文字。从古至今,虽然汉字的形态、音调和内涵都发生了变化,但在那独特的笔画字形中,仍然蕴含着中国人丰富的想象和内涵。


和“孤独”类似,不少汉字都是由两个各有含义的单字组成的。通过“拆字”这一有趣的玩法,人们也可以借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不同理解。


一个字,往往藏着一种人生的智慧。


3.jpg

4.jpg



中国古代的驿道,每隔一段路,便有一个亭子。这些亭子,是为了让人们暂时停下疲累的脚步,补充体力、蓄积精神,好让往后的旅程能走得更快、更远。


亭者,停也。“停”字,是一个“人”和“亭”靠在一起。蒋勋说过:爬山时遇到亭子,就是在告诉我们,不要再走了,这里的风景美极了。让自己在亭子里歇息,看花开花落,看雁过南天,舒缓心境,捋清前路。


人生的路很长,我们总要前行。偶尔停一停,不必急。


5.jpg




6.jpg


舒心的“舒”,左边是舍得的“舍”,右边是给予的“予”,恰是舍得给予之意。生活中,我们在得到什么的时候,也许会欢欣、狂喜。但当我们甘愿为某人、某事付出的时候,那种内心的充盈却是无可比拟的。


在中国人的理解中,“舍得”,即有舍才有得;而在西方的圣经里,也有“施比受更有福”的教诲。自己富足时,不忘有缺乏的人,这是一种力所能及的善良;在自己缺乏时,仍能伸出同情的手,则更难能可贵。


舍得给予,才能收获充实。

7.jpg

8.jpg

“福”,左边似“衣”,右边是“一口田”。古人认为一个人有衣穿有饭吃,就是“福”。


和古人相比,现代人的物质生活不知要丰富多少,我们普遍有衣穿有饭吃,实现了温饱,有的甚至大富大贵。但很多人却并不快乐,反而终日愁眉苦脸。

因为现代人的欲望,已不再停留在有衣穿有饭吃,往往想要更多。上进心是好的,但过度的不满足却成了欲壑难填,失去知足常乐的心态。只要欲望一时得不到满足,就会痛苦烦恼,甚至嫉妒仇视别人。


幸福,不是拥有太多,而是刚刚好。

11.jpg

12.jpg

“智”,上知下日,“知”又是矢与口的组合。不禁想到,古往今来的智者,大都有静处独坐、日省吾身的习惯。


明代思想家袁了凡说:“日日知非,日日改过。一日不知非,即一日安于自是;一日无过可改,即一日无步可进。”一个人在某个领域中站得越高、眼界越宽,越会明白人外有人、天外有天。想去“更高的地方”,就得学会自省和谦逊。


自省使人自知,自知使人进步。


9.jpg

10.jpg

茶,是“人”在“草木”间。茶,是人面对自然的态度,也是面对内心的态度。


人生一世,草木一秋,人和茶之间有着禅意的相连。佛说“一花一世界,一草一天堂,一叶一如来,一沙一极乐,一方一净土,一笑一尘缘,一念一清净”。生命如一盏茶水,其中的浮沉与苦甘,是经历滚滚红尘后,选择回归淡泊的人方能细品。


分享到: